2025 直面内心恐惧

2025-08-01   


2025年中已过,吐槽吐槽近期我的蕉绿,来给未来的自己留一个日志记录~

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,请忽略我的这些废话~

先放上史上最强创业团队的图镇楼!

史上最强创业团队

山穷水尽并不算什么

从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开始,我就应该明白,我需要直面恐惧,并保持好心态

要知道,居安思危和保持好平常心并不冲突,如果某一方在内心的平衡中占比过多,都会给我埋下各种雷

我一直在害怕失业,这是理所应当的。同时,我也应该明白,就算山穷水尽,我也可以去干另一个我喜欢的事,比如开车:我喜欢安全快速地运送乘客(我是坚定的电车党)

当然码农一定是我的第一选择,因为编码的过程是一种真正创造价值的过程,能让我获得小小的成就感,感受到自己存在于社会的价值

所以,今天突然想明白一个道理,就算没人愿意雇佣我去做码农,我也可以去一边靠别的工作维生,一边继续学习编码,练习编码,等待继续参与码农工作的机会不是吗?

你打算践踏一个男人的觉悟吗

死了的话就说明我只是这种程度的男人

大环境

21年,我在房价的最高点上车了,距离我还完自己背的债还剩26年,这是我当前的压力恐惧源泉

蜡笔小新中的广志也是在日本泡沫时期之前买了房,动画中他常常在地铁上打瞌睡,疲惫不堪,但是他的一家依然是充满欢乐,广志也非常爱美冴,他们的故事也是我的精神动力

在大环境变差之前我一直是乐观派,我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,但是我忽略了技术永远是服务于需求的,没有需求的话,再顶尖的技术也会被封入宝箱

所以除了提升技术,还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,去敏锐的和时代一起升级,活在自己的舒适区,一定是最危险的

可是我还有32年贷款没还完哎

遇见美冴

爸爸会加油的

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

从吃屎狗和OW的历史来看,心态一定是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基础,然后就是长期的练习,不断学习进步适应变化的环境

过往的成就或者经验,一旦放弃,重新拾起,可能要花费成百上千倍的努力,因为你需要重新找到适应的方式,重新适应环境,习惯一旦丢弃,再次养成的代价很高

路飞被爷爷敲头

用时间换空间

未来的大方向,一定是熟练使用AI进行人机协作编码的工程师才能够生存下来,在AI大爆发的当下,我需要进一步考虑转型的方向

过往很多工作中的经验,都是在不断踩坑中学会的,现在AI可以精确地帮助你避坑并趋近完美的解决问题,也许未来工作年限不再是一种优势

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,就是一个全栈业务开发工程师,我如何去接触AI模型这个赛道,我问了问deepseek

AI对我的建议

在AI时代,随着零代码/低代码工具(如tare)的普及,开发工程师面临的挑战既是压力也是机遇。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定位自身价值,适应技术变革。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:

1. 从"编码执行者"转向"技术架构师"

  • 聚焦复杂系统设计:零代码工具擅长标准化场景,但复杂业务逻辑、高并发系统、安全架构等仍需专业工程师设计。
  • 成为AI工具的"指挥者":通过API集成、数据流设计、分布式架构等,将AI生成的基础模块组合成完整解决方案。
  • 掌握混合开发模式:将低代码平台与定制开发结合,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留技术深度。

2. 强化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

  • 技术深度升级
    • 掌握AI工程化能力(模型微调、Prompt工程、AI应用开发)
    • 深入底层原理(分布式系统、算法优化、硬件加速)
    • 研究新兴领域(边缘计算、量子计算、隐私计算)
  • 业务理解深化
    • 成为垂直领域专家(医疗、金融、工业等)
    • 培养产品思维和用户体验设计能力
    • 掌握数据驱动决策方法(AB测试、数据分析)

3. 构建人机协作新范式

  • AI增强开发流程
    • 用AI工具完成重复性工作(代码生成、测试用例编写)
    • 专注创造性任务(架构设计、性能优化)
    • 建立AI辅助的质量保障体系(智能测试、异常检测)
  • 开发范式进化
    • 从"写代码"转向"训练AI助手"
    • 从功能实现转向价值创造
    • 从单兵作战转向人机协作团队管理

4. 拓展技术边界

  • 向技术栈上游迁移
    • 参与基础工具链开发(改进低代码平台本身)
    • 开发领域特定语言(DSL)或可视化编程工具
    • 构建AI开发基础设施(模型服务化、持续训练平台)
  • 向下游价值延伸
    • 提供技术咨询服务(企业数字化改造)
    • 打造行业解决方案(结合AI+低代码的垂直应用)
    • 创建技术生态(插件市场、模板库、培训体系)

5. 培养不可替代的"人类优势"

  • 创新与批判思维
    • 突破AI的范式局限
    • 设计颠覆性解决方案
    • 进行技术伦理评估
  • 跨领域整合能力
    • 融合多技术栈(AI+IoT+区块链)
    • 连接技术与商业价值
    • 协调人机协作流程
  • 复杂决策能力
    • 处理模糊需求
    • 平衡技术债务
    • 管理不确定风险

6. 建立持续进化机制

  • 动态学习体系
    • 追踪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
    • 参与开源社区建设
    • 构建个人知识图谱
  • 实践验证循环
    • 定期进行技术沙盘推演
    • 开展概念验证(PoC)项目
    • 建立技术雷达评估机制

行业趋势应对策略:

  • 短期(1-3年):成为AI工具的超级用户,用自动化工具提升10倍效率
  • 中期(3-5年):向解决方案架构师转型,主导AI原生系统的设计
  • 长期(5-10年):向技术战略家进化,推动行业技术范式变革

开发者真正的危机不在于工具进化,而在于思维停滞。未来的顶尖工程师将是那些能站在AI肩膀上,用技术解决人类级复杂问题的"技术哲学家"。保持对本质问题的思考(如:用户到底需要什么?技术如何创造真实价值?),才能在技术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2025对自己的展望

Q.E.D.


Hi!欢迎访问 fx67ll.com 的个人博客站点!Code is my life ~